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65章 英雄郁满腔(2 / 2)

徐英先松了口气:“谢天谢地”。

朱棣却愣在那里。圣感塔里?想起在宁王府,三个人的约定。想起送她出北平,临别时的话语:“一起看圣感塔。”

这一切,难道真的是冥冥中的天意?还是慧光老和尚说的“劫”?

那到底,意味着什么呢?

朱棣沉思不语。

良久,朱棣吩咐道:“备纸笔!”马三宝摸不着头脑,二话不说迅速摆好了笔墨纸砚。

朱棣在案前坐下,想了想,提笔疾书:

“臣棣泣血而奏:自皇考驾崩,棣无日不哀痛伤嗟,笔墨陈之不能尽也。加复少因北征,途路遐遥,身力疲竭,顷年以来,更增衰弱,顾阴视景,能复几何!念念在心者,惟皇考之陵未谒,望乞圣诏进京谒孝陵即归藩。臣棣顿首再拜”。

原来是写给朱允炆的奏章,意思是父皇驾崩了我伤心得不得了,原来北征就身体不好,这下不知道还能活多久。请你下旨让我进京谒陵,我拜完了就回北平。

写得很谦卑,完全是对待皇帝的语气。不,比原来写给朱元璋的奏折要恭敬得多。马三宝在旁磨墨,一眼扫过,不知怎么一阵心酸。

徐英看着,想说话,终于叹口气什么也没说,自己先走了。

朱棣写完看了看,折好交给了马三宝:“快马上奏。”马三宝接过,看了看朱棣的面色,说道:“王爷!还有个事情,那个高丽世子王奭,有消息了。”

朱棣并不起劲:“说”。

“人是还没有拿到,不过通州那里有人报两个月前见过,打扮是书生模样,说是上京赶考的。”

“京城那里有消息吗?”朱棣淡淡地问。

“还没有”,马三宝有些担心:“对公主会有影响吗?”

朱棣苦笑:“她朝鲜公主的身份已经坐实无碍,现在是陛下宠的人,有什么影响?即使高丽世子出现在朝廷,大臣议论,陛下也会帮着她。轮不到我们操心”。

马三宝见朱棣笑容苦涩,本不该再说,可是担心莲花,还是忍不住:“就怕万一王奭用阴的,暗中对付公主……”

朱棣愣了愣,这个确实没想到,这些天自己是有些糊涂了。可是就算想到了,又能怎样呢?自己的势力在京师小得可怜,打探个消息都要千方百计,又有什么办法能保护她?皇宫也好,天禧寺也好,都不是自己够得到的地方。

朱棣摇摇头,叹口气道:“先打听着,再说吧。”马三宝不敢再说,心中琢磨。

这时侯显走进来报道:“王爷! 朱能回来了,进了城了,是让他去校场吗?”朱能二月去的大宁卫,这都回来了。

朱棣有些意兴阑珊,漫不经心地道:“去校场。让张玉一齐整了队安顿下去”。

马三宝有心让燕王从连日的阴霾中走出来,极力撺掇朱棣道:“王爷一起去看看吧?这三千卫队当时在大宁卫练得好不辛苦,几个月不见不知道怎么样了?朱能说是他自己也训了几种阵法出来,不知道是什么阵法?”

朱棣郁闷多日,本不想去,架不住马三宝侯显极力怂恿,胡乱换了件衣服就出了门。走过回廊,正好道衍迎面而来,听说是去看新来的卫队,遂一起到了校场。

燕王府的校场,乃是原来元朝皇宫训练大内护卫之所,要练弓马骑射,极为阔大宽敞。燕王府的府兵侍卫常在此训练,整个地面踩得板实坚硬,更有些地方有一个一个脚印。校场四周,是一排排的白杨树,都有了年头,郁郁葱葱。东面放了一排兵器架,刀枪斧钺剑戟勾叉什么都有,是侍卫们常用的。兵器架的旁边摆着几张高凳,本是给人歇脚,朱棣却一到就坐下了。

道衍见他意兴阑珊,也不劝解,远远望着朱能张玉带着大队人马缓步进了场内。朱能身高八尺,在一群蒙古人中依然显得高大魁梧;反而张玉虽然原来是大元的枢密知院,但在汉人中也只是个中等身材,在队伍的前方不大容易找到。

这么大的校场,如果是三千步兵,根本就不显眼,也就是地上的一块补丁。可这三千骑兵阵容整齐声势浩大,缓缓而行间,已是威势迫人杀气阵阵。朱棣看着看着,慢慢坐直了身体。

朱能手中持着数面小旗,待队伍行到校场正中,高喝一声:“住!”

就见马匹前后穿行,旋即成了一个四方四正的方队。马有大小人有高矮,难得这个方队每列的马首都是平齐,人身也是一致。显然挑马排阵时下了不少功夫。朱棣此时已经站了起来,远远望着方阵。

朱能右手举起一面蓝旗,高喝:“起!”

瞬时马匹小步跑起,眼花缭乱中阵形已变。

朱能迅速换了面红旗,高喊:“杀!”

仿佛是一刹那,骑兵的长刀已出鞘,高举在空中,齐声大喊:“杀!杀!”杀声震天,长刀在夏日的阳光中闪耀着丛丛光芒,马匹也激动起来,嘶鸣不已。

朱棣听着这熟悉的人喊马嘶,仿佛又回到了战场,回到了刀光箭雨,回到了飞马举刀血肉横飞的征战中。沉寂的心扑通扑通地跳起来,萧索的眼神一点一点有了神采。道衍侯显和马三宝都暗暗松了口气。

“八百里分麾下炙,五十弦翻塞外声”英雄总难忘如许豪情。只是燕王,你还有征战的机会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