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九十年代翻身记第20节(1 / 2)





  程宝菱想起了一句俗语:穷在闹市无人问,富在深山有远亲。

  多么形象!

  大姑热情地让一家六口人去做客,再没嫌弃一份礼金六张嘴了。

  待到回家时,大姑让自家大弟送送自己,程安国送了她半里路。

  眼见周遭无人,程安红悄声问弟弟,“听说佩瑜发了一笔财,有好几万呢。”

  程安国道:“没有好几万。”

  “那也不少了。”程安红道,“佩瑜可真是走运啊,竟然还能发意外之财,唉,我就没这运气,这么多年,就是抽奖票,连袋洗衣粉都没抽到过。你姐夫也是个老实无用的人,一家人全靠几亩地过活,家里还有两个孩子读书,这日子真是不好过。”

  程安国深有感触地点点头,光靠种地日子确实难过。

  他安慰大姐,“孙伟出息了,考上了高中,等过几年上大学,你们就熬出头了。”

  “那还得好几年呢,这学费生活费也不是一笔小数额,”程安红推心置腹般地说,“人都要脸面,我也知道办个高中升学宴白白惹人闲话,可我没法子呀,为了孙伟,只能豁出去一张脸皮了。”

  程安国照旧是说,“孙伟以后出息就好了。”  程安红拉住他的手,恳切道:“我们是一母同胞的亲生姐弟,当姐姐的就不跟你说虚话了,安国,能不能借点钱给我,唉,孙伟读书花得钱太多了,姐姐实在是没法子了!”

  见程安国犹豫,程安红道:“孙伟可是你的外甥啊,大弟,我们小时候家贫,上半个月有米吃,下半个月就只能啃红薯,你是男孩子饭量大,大姐都会把自己碗里的饭拨一些给你……”

  最终,程安国答应了大姐的请求。

  家里的钱由何佩瑜掌管,程安国想要借钱出去就必须要跟妻子说。他很不好意思,支支吾吾说了半天都没说清楚。

  何佩瑜直接问道:“大姑要借钱?”

  程安国“嗯”了一声,“孙伟读书花费多,大姐想跟我们借点钱。”

  读书是正经事,若是外甥真缺了高中的学费,作为舅舅舅妈的不支持也说不过去。

  何佩瑜答应下来,“行。”

  程安国感激地看着妻子,“佩瑜,谢谢你。”

  “说什么傻话,孙伟这是读书,又是吃喝嫖赌,正经事我干嘛不支持?”

  程宝菱知道这件事后,没什么感觉。

  这简直是十分正常,妈妈乍然有了一笔还算不少的钱,如果没有人来借钱才是反常的事情。

  君不见,新闻中,某某中了彩票,立刻就有七大姑八大姨,拐弯抹角的亲戚上门哭穷借钱。

  程宝菱问妈妈说:“借了钱大姑,改天要是别的亲戚也了借钱,怎么办?”

  开了一个头,就绝对会有源源不断的人上门。

  何佩瑜也正烦恼着。

  程宝菱趁机说:“我们把钱花出去,投资!”

  第26章 (修)

  自从妈妈得到这笔意外之财后, 程宝菱的投资之心熊熊燃烧,现在的钱多值钱啊,真金白银, 实打实能卖到不少东西。

  但是, 作为一名九岁的小学生,程宝菱要是一早就跟何佩瑜说把钱花出去投资,妈妈只会当她小孩子说笑话。

  他们这一代人的想法趋向保守,觉得钱存在银行才保险,很少想到拿去投资。这也是何佩瑜拿到钱后就立刻存进信用社的缘故。

  现在大姑来借钱了, 她才醒悟过来,钱放在信用社也不保险。因为会有亲朋好友打着各种旗号来问你借钱。

  诸如读书升学、看病等等这类正当的理由, 你到底是借还是不借?

  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, 何佩瑜当然希望把钱都花在自己的家庭和孩子上。

  可你不借的话,人言可畏, 在相对封闭的小乡村不知要传出多少闲话来。

  何佩瑜听着小女儿念念有词:“我们借出去的钱,就要当它不是自己的钱了,如果借钱的人肯还钱,我们要感恩。”

  程珍秀骇然:“这是个什么道理?”

  程宝菱:“这是公认的道理啊, 欠钱的人是大爷!”

  何佩瑜仔细品味女儿说的话, 话虽然歪,理却正。尤其是把钱借给亲戚朋友,那么还不还就真的要看人家的良心了。

  小乡村就是个人情社会,别人不还钱,你怎么去逼?何佩瑜的祖父是生意人, 有些事情她不是不懂。

  譬如, 现在你借别人一千块钱,十年后, 别人再拿一千块钱还给你,那能一样吗?

  至于怎么投资?

  当然是买房啦!

  作为重生大军中的一员,必须要赶在房价疯涨之前买房啊。  要知道九十年代初期,百废待兴,就是上海有些地方的商品房房价也才几百块钱每平,更何况是京市。

  她一提出买房的想法,妈妈还没说话,三姐抢着说:“是在镇上买房吗,那我们是要搬家了吗?”

  程楠小孩子个性,觉得搬家是件很厉害的事情,她的同学某某家的亲戚就搬到镇上去住了,同学提起这位亲戚一脸与有荣焉。

  要知道这年头有出息的人才能从乡村搬出去呀。

  程宝菱摇头,看着自己朴素的三姐,“哎,干嘛搬到镇上去,一步到位,直接搬到京市就好了啊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