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2章义士报国(1 / 2)





  时光荏苒,一年很快就过去了,曹家也喜添了一丁。邻里乡亲,前来道贺者,络绎不绝。曹文恭春风满面,马不停蹄地招待客人,一直忙到太阳落山。

  是夜,明月当空,春风徐暖,除了布谷不停地鸣叫之外,一切静安。郑三娘怀抱婴孩,斜坐在一条长藤椅上,哼着儿歌,满脸幸福。

  “今人不见古时月,今月曾经照古人。古人今人若流水,共看明月皆如此。唯愿当歌对酒时,月光长照金樽里。”

  ……

  听到曹文恭的吟诵声,郑三娘忽问道:“夫君,娶什么名字呢?”

  “嗯……”

  曹文恭背握一本书,愣的出奇。

  见他那副呆样,郑三娘噗嗤一笑。她起身走到丈夫跟前,拿起儿子的小手,捅了曹文恭的鼻子:“小宝贝,叫什么名字呢?”

  书呆子这才反应过来,急忙赔礼:“读书入了迷,娘子休怪,拙夫赔罪了!”

  郑三娘笑得喘不过气来,点了他的额头:“迂腐,废话一堆,名字呢?”

  曹文恭一脸傻笑,挠着头皮思索。

  “名字,名……”

  ……

  曹文恭边踱边想,忽然想到一个好名字,急忙回身叫道:“太白才冠古今,就叫慕白,娘子以为如……”

  “不妥,不妥,太白生于太平盛世。咱们的儿子,却逢乱世而出,好文章有什么用?”

  曹文恭否定了自己的主张。又思索了半天,曹文恭突然想起郑魁元来,叹了口气:“泰山此去,生死未卜,为夫甚为挂念,不如叫儿思祖,娘子以为如何?”

  然而这一番话,一下子就把郑三娘的泪水,给勾了出来,曹文恭顿时感觉到,自己冒失了。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!曹文恭懊恼后悔起来:不妥,不妥,叫了这个名字,娘子还不整日要哭成个泪人?

  绞尽脑汁,书呆子也没想出太好的名字,各位仁兄,姓曹的,取什么名字好呢?

  ……

  曹文恭垂头丧气,仰天长叹:“文恭啊,文恭!你对时势无能为力,如今竟然连儿子的名字,也取不好,真是没用!”

  见他自责,郑三娘停止了哭泣,思索了一会儿,征询丈夫的意见:“如今天下纷扰,此乃武曲安邦之时。父亲顺应时势,投身武行,不如就给儿起名继武。咱们的儿子,顺势而生,将来必定以武立世,同时也能寄托对父亲的想念之情,夫君以为如何?”

  “继武……继武……”

  曹文恭忽然鼓掌击节,大赞好名,紧接着感慨道:“父乃文恭,结果一事无成。儿乃继武,顺势而生,改头换面,脱胎换骨,今后作为,必将超越为父,光我曹家门楣!”

  儿子将来必成大器,曹文恭越想越这么认为,急忙向妻子致以谢意。郑三娘也喜不自禁。

  自此之后, 夫妻二人齐心协力,共同精心抚养小继武。在这乱世之中,小继武也难得,拥有了一个温馨的家。

  虽然天下大乱,但此时兵灾,还没波及到池州府。因此曹家一家三口,难得的其乐融融。鉴于小继武慢慢成长,曹文恭开始用心教他四书五经和孙吴兵法。小继武聪明伶俐,学的非常快,尤其是对兵法展现了浓厚的兴趣。

  由于时势急需武略,曹文恭也将主要精力,转到了教授兵法上。父子二人同桌共吟,郑三娘在一旁织布纺丝。田园诗意,耕读桑荷,一家三口,快乐非常。

  ……

  然而温馨的日子,没有持续多久。扬州城破,清军屠杀百万。消息很快传遍江南,百姓无不胆裂。

  整个天下,扬州钱粮最为丰厚,而且城坚池深,可谓是明国第一固若金汤,怎么这么快就被打破了呢?南明再怎么不济,守个一年半载,应该不是问题吧?这一消息,太过匪夷所思。曹文恭怎么也想不明白,到底是怎么回事。他只有拍桌子大骂,对无能表示愤慨。

  更令人气愤的是,苟延残喘的南明池州府,不是想办法安民报国,而是继续巧夺名目,忙着缴饷。他们想趁人心不稳的档口,大肆捞上一把。曹文恭书生意气,嫉恶如仇,经常抨击当地官府的丑恶行径,帮助乡民说话。

  曹文恭犀利的言辞,拆穿了官府无耻的嘴脸,撕下了他们贪婪的面皮。当地官府,自然对他恨之入骨。然而曹文恭秀才功名在身,又是军户,官府虽然恨得咬牙切齿,但不敢对曹家怎么样。

  黎民百姓,斗大的字不识一个,绝对的愚昧无知。经曹文恭的一番精辟分析,老百姓恍然大悟,明白了官府的套路,自然抗饷不交。贪婪之人都不要脸,但是影响了他们的切身利益,这个就会激发他们最原始的凶狠。

  官府有的是套路,不断催逼,一级一级往下压,这任务最终就落在了,基层里正、保长和甲长的头上。常言道,鬼也怕狠角色。杀人如麻的郑魁元不在家,这帮人自然不怕曹文恭的嘴。于是他们率人明目张胆的,把曹家的财产抢光了,并连同牵走了曹家的大水牛。

  鬼子进村一般的场景,在幼小的曹继武心中,留下来深深的印痕。在官府面前,曹家的实力毕竟微弱。面对一帮土匪的强抢,书生曹文恭呼天抢地,无可奈何。郑三娘无助的眼泪,深深刺痛了小继武的小心窝。

  大水牛被抢,曹家的水田没了劳力,生活顿时陷入了艰难。曹文恭不得不离开妻儿,前往府城黄进士家教书,挣些糊口的小钱。郑三娘在家,自然加重了劳力。然而为了不耽误小继武的学业,郑三娘不敢有所懈怠,一边织布营生,一边教他念书。

  池州城黄进士,看不惯明国官场的黑暗,于是辞官归家。为了家族后代的学业,黄进士于是在家,设了家族学堂。曹文恭的才华和正直,声名远播,黄进士很是敬重,于是聘请他做学堂老师。

  话说这天,黄家院内,忽然骚动起来,紧张的喧嚣不同往常。于是曹文恭命学童们念《千字文》,紧接着放下书本,立即飞身出了学堂。

  刚刚转过回廊,曹文恭就和黄进士撞了个满怀。此时的黄进士,满面灰尘,衣衫破损,神情甚是焦急,和平时的养尊处优,简直是天壤之别。

  曹文恭爬将起来,顾不上道歉,急问黄进士是怎么回事。

  “别问了,曹老弟,快跟我来。”

  黄进士不由分说,拉起曹文恭,就往客厅飞赶。

  池州城中,几乎所有数得上名号的头脸人物,全来了黄家。此时客厅里人声鼎沸,大家一见黄进士来了,急忙让开路。黄进士大步流星,一屁股坐在了中间主位,端起茶水就喝。

  由于喝的过猛,茶水顺气而噎,黄进士大声咳嗽起来。过了一会儿,黄进士缓过劲来,叹道:“人之落魄,喝茶也噎人!”

  大家惊慌的眼神,眼巴巴地看着黄进士。黄进士也不讲客套了,把自己所知的情况,告诉了大家。

  原来当下时局危急,黄进士应朝廷征召,赶往南京就职。然而他刚到南京城,清军就打了过来。弘光皇帝朱由菘,丢下南京臣民,一道烟跑了。这个怂蛋一跑,南京群龙无首,陷入一片混乱之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