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222节(1 / 2)





  他很是调侃地问自己的两个弟子:“怎么着, 连项目到底是什么, 就敢答应了?”

  叶千盈当即笑道:“老师又不会坑我们, 这么好的机会,不答应跑了怎么办。”

  那个学长也附和着微笑,给唐教授拼命戴高帽:“老师平时对学生怎么样, 大家都是看在眼里的。现在有一个您给的的机会, 我和师妹还能不放心吗?特别是, 这个项目还是老师的老师的, 那就更放心了啊。”

  唐教授眉毛浓重, 一副驴脾气, 又直又倔, 在外人眼中, 始终都是个软不吃硬不吃的性格。

  不过熟悉他的弟子都知道,唐教授虽然不吃软不吃硬, 但是喜欢的学生说两句实话, 那他还是吃的嘛。

  他小老头一辈子别的本事没有, 学术成就还是有一些的。而且他的老师, 也确是很厉害的啊!

  唐教授嘴里说着:“行了行了, 你们可别拍我老头子马屁了。”然而在路灯的照映下, 他脸上的笑意却是清清楚楚,根本瞒不过人。

  两个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把老师给哄开心了,叶千盈才问唐教授:“老师, 陆院士的那个项目是什么啊?”

  院士那里怎么想都不会缺人,陆院士来朝唐教授要人是假,唐教授自己也要进组分一杯羹,顺便带进去两个学生是真。

  所以,叶千盈还真有点好奇,陆院士的这个项目内容究竟是什么。

  ——如果是她还没有涉及到的内容,那就什么都不用说了,她要打开学习空间,赶紧补啊!

  另一边的师兄很是信以为然地点头,显然抱着和叶千盈一样的看法。

  一看两个学生的反应,唐教授当场就笑得更开心了。

  叶千盈是个小姑娘,他不动手,至于师兄嘛,唐教授借着一点酒意,直接在他背上敲了一记。

  “傻小子,这是总算想起来问了?”

  “放心吧,要是你们一点边都搭不上,我也是不会厚着脸皮把你们叫上的!我的老师这次的研究项目,是在铁基超导下,对马约拉纳费米子的观测研究!”

  没用半秒时间,叶千盈迅速反应过来。

  她当即轻吸一口凉气:“马约拉纳费米子!”

  好大的项目,好重要的项目,唐教授肯把这两个名额给她和师兄,说明对他们两个是真的上心。

  这个项目论起来也属于拓扑绝缘体的范围。

  费米子是一种极其微小的粒子。如果说,分子和原子是构成物质、并且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基本粒子的话,那么,费米子就可以被视为构成分子原子的基本粒子的一种。

  它比人类想象中还要更加微小,像是轻子、核子以及超子,这些基本粒子都是费米子。

  叶千盈在学量子物理的时候,没少和这些东西打交道。

  至于项目里描述的马约拉纳费米子,则是一个由马约拉纳提出的量子概念。在今年年初华科院宣称到成功检测到其状态之前,甚至没有人可以确定它真的存在。

  铁基超导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拓扑绝缘体材料,而目前为止,马约拉纳费米子也仅仅在铁基超导的环境之下,被观测到了十三次,换了其他的拓扑绝缘体材料,或是改变前置条件,都无法观测到马约拉纳费米子。

  所以要说这个项目和拓扑绝缘体相关,那是肯定没错的。

  但在这个项目背后更加伟大的意义……

  那就是量子计算机啊!

  那个学长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,他强忍兴奋,和叶千盈对视一眼,小声问唐教授道:

  “老师,这东西要是研究好的话,咱们国家是不是就能弄出量子计算机了啊?”

  唐教授拍了拍他的后脑勺:“你说呢?”

  现在的计算机,因为其固有材料的缘故,所以基本上已经发展到了计算机能够抵达的极点。

  虽然市面上还在推出各种各样的新电脑和新手机,但是……那些只是民用的科技产品罢了。

  要是换上国家或者军方的大型计算机,很多人首先面对的最朴素的一个问题,不是该如何操作,也不是一辈子也悟不透其中有多少功能,而是——放不下!

  如此巨大的计算机,其功能、能量、装载的信息量,完全就可想而知了。

  然而在还未诞生的量子计算机的面前,世界上现存的一切的计算机,都会被衬托得黯然失色。

  因为从根本上来看,两者采用的都不是同一个原理。

  举个例子,比如说一个人受了些跌打损伤,市面上的疗法也就是贴贴膏药、针灸治疗,或者再精细点打打点滴。

  ——这是普通计算机。

  而一种人们能够想到,但完全无法实现的手段,就是直接从人类的每个细胞入手,把因挫伤而偏离原位的细胞们,再重新纠正回原来的位置。

  ——这是量子计算机。

  差别太大了,根本不能比。

  叶千盈的双手已经无声地交叠在一起,十分用力地握了握。她当场就真挚地感谢了唐教授,心里很是激动。

  一步一步,从凝聚态物理的研究,再到打通拓扑绝缘体的副本,再到现在,被唐教授推荐入陆院士的项目里,而项目尽头的答案,可能就是一条通往量子计算机的路。

  前往的大国重器小径四通八达,最顶尖的科技由无数种研究和计算汇集,它始终就在那里,等待着人类的挑战和挖掘。

  来日象征着国立的顶尖科技上,也曾有自己的工作添上一笔。

  这大概就是一个科研工作者能够想到的,最欣慰也是最光辉的荣耀了吧。

  “谢谢老师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