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42节(1 / 2)





  匣内,安放着那柄乌金匕首,皇帝拿起匕首,拔出刀鞘,锋刃寒光映着他犹疑复杂的眸光,柄处篆刻的“断金”二字,如能刺伤他的双眼。

  之前,他曾将明郎送他的这柄乌金匕首,同钟爱的几把宝剑一处,悬放在抬眸可见的刀剑架上,可是,每每无意间目光触及,皇帝就会想起明郎赠他匕首时的情景,想起他与她的各种纠葛,心中就有愧意上涌,于是只能将这乌金匕首,收在匣中,自欺欺人地眼不见、心安宁。

  ……还是不安宁些吧……

  皇帝将这乌金匕首紧紧握在手中,眸光深沉……心有顾忌,才能时刻警醒,别又犯糊涂,做下无可挽回之事……

  沈湛翌日被召面圣时,见圣上书案前新设了一座小型包金木架,上面悬放着他所赠送的那柄乌金匕首,微微一愣,如仪行礼。

  圣上命他平身,同他说了他岳父温知遇患病一事,沈湛听了自然担心,又想到妻子该会如何焦急,更是忧虑,正在心中暗自盘算如何是好时,又听圣上道:“青州刺史蔡理,知道温知遇的女婿是你武安侯,知道他的一双儿女都在京中,已派人护送温知遇入京治病,算算时间,大概再过十七八天,能到京城。”

  如此,岳父一行,或能和自己派出的人在路上遇到,一起回京,沈湛心道这般正好,拱手感谢圣上告知。

  圣上闻谢淡笑道:“要不是蔡理在折子里提到武安侯三个字,朕一下子还想不起来这七品经学博士是谁。”

  沈湛感谢圣上关怀,回家后,将此事告知妻子,因为怕她着急,还特意缓和着语气,慢慢地说。

  但妻子温蘅,其实已知道此事,圣上将此事告诉沈湛,她也终于可以,将此事告诉哥哥,心忧父亲的兄妹二人,自然心情沉重,但温羡怕妹妹太过忧灼,还是暂压下自己的愁思,安慰妹妹道:“父亲不会有事的,等他到了京城,我们请好大夫,好生照顾父亲,父亲会渐渐好起来的……”

  温蘅为宽哥哥的心,也不能表现地太过担心,勉强含笑点头,又迟疑着问:“……我听说,容华公主……对哥哥有意?”

  温羡道:“误传的流言而已,哥哥是什么身份,怎入的了公主殿下的眼?”

  温蘅心中对哥哥十分敬爱,认为以哥哥的品行,驸马自然做得,只是哥哥与容华公主怎么看怎么性情不投,她叹息着道:“这流言,倒误了哥哥的婚事了……”

  温羡知道她指的是裴相千金一事,他本就犹豫是否要为仕途,违逆本心,去做裴相女婿,此事这般毁了,倒顺他心意,含笑道:“这说明,我与裴三小姐,没有缘分。”

  温蘅眉拢轻愁,“也不知哥哥与谁有缘?

  她是真心希望哥哥得遇所爱,握着哥哥的手道:”哥哥也该成家了。”

  温羡瞥见不远处的妹夫朝这里看来,不动声色地抽出了自己的手,淡笑着道:“父亲病了,哥哥哪有心思成家,且等父亲身体好些,再说吧。”

  二人的父亲温知遇,是在腊月十七那日,在随从护送下,抵达了京城。

  温家兄妹与沈湛闻讯,早在城门外相迎,来自青州的马车停下,温蘅迫不及待地迎上前去,揭开车帘高唤父亲,可车中的父亲,却恍若未闻,只像个小孩子缩坐在车厢一角,低着头不言语,怀中紧紧抱着一个木匣子,如护至宝。

  第76章 双锁

  原本温羡作为家中独子,要接父亲住到青莲巷,但妹妹坚持,道他白日需至翰林院为官,无暇照顾父亲,而她是个闲人,终日守在家中、无所事事,可不离父亲左右,好生照料,于是从妹妹所愿,将父亲接送到明华街沈宅。

  一路之上,温父都似不认识自己的一双儿女,只是紧紧地抱着怀中的木匣子,怔怔地望着他们,无论温羡与温蘅如何柔声轻唤“父亲”,都没有什么反应。

  温蘅心中酸涩,又看父亲手里的黑漆木匣,她从未见过,父亲却当宝贝似的,紧紧抱在怀中,心中疑惑,问哥哥道:“这匣子里,装的是什么?”

  温羡也没见过这匣子,摇了摇头,问随从护送父亲入京的两名家中仆从。

  仆从亦是摇头,“奴婢们也不知道这匣子里装的是什么……那日,刺史大人派人来府中,说要护送大人入京,奴婢们就帮着大人收拾出门的衣物细软,收拾完后问大人,可还有什么需带的?大人那时候一阵儿清醒一阵儿糊涂,在屋中坐了半晌后,突然走进内室,抱了这黑漆木匣出来,之后在来京的路上,就一直抱着这匣子,吃饭睡觉都不撒手。”

  温羡又问父亲病情,仆从回说:“刚离开青州那阵儿,大人还时而糊涂时而清醒,有时还认得奴婢们,但后来就像是完全不知道奴婢们是谁了,随行的大夫也没法子,大人平日也似不知腹饥,连吃饭也要人提醒,每日里只是抱守着这匣子,旁的都不在乎。”

  一旁的沈湛,见妻子闻言面上愁色更重,忙温言宽慰道:“我已向陛下请调御医,他们都是杏林圣手,会有法子治好岳父大人的,别急。”

  几名御医皆候在明华街沈宅之内,温父被儿子、女婿扶下马车,搀至厅中,御医们皆围上前来,望闻问切许久,商议着开出了药方,又细细嘱咐了楚国夫人许多日常照料之事,约定每三日来把脉针灸一次,根据温老大人实时病况,再做药方改良。

  温蘅自然感激不尽,屈膝欲拜,几名太医辞不敢受,登车离去,其时天色微黑,府内也已备好了晚膳,温羡已有许久没来明华街沈宅,更别说在宅内用晚膳了,沈湛虽心中有刺,但今日情形特殊,仍是主动开口留温羡在此用膳。

  温羡刚与父亲团圆,也不想这么快就分离,于是道谢留下,搀扶父亲在膳桌主座坐下,自己坐在一旁,为父亲舀羹夹菜。

  桌上佳肴,都是温蘅特意交待厨子做的父亲爱吃的,可无论她与哥哥如何劝说,父亲都恍若未闻、视若无睹,也不动箸,只是低着头,紧抱着怀中的木匣,像是什么都不记得,也什么都不明白了,心里头,只剩下这方黑漆木匣。

  温蘅看着这样的父亲,喉中酸涩,眼圈儿也随即跟着泛红,她怕哥哥看到伤心,侧过身去掩饰情绪,却叫明郎看在眼里,手揽住她肩,抚慰她道:“别急,我有办法。”

  沈湛走至温父身旁,微弯着腰,手搭在那方木匣上,含笑恭声道:“小婿不孝,您要是不肯用膳,小婿可就要把您这匣子给藏起来了。”

  温父怔了怔,像是听明白了这句话,终于肯松开一只手,慢慢伸向碗旁的乌箸。

  温蘅忙将乌箸拿起,塞入父亲手中,沈湛也在旁帮忙夹菜,温羡起身舀汤,三个人如哄孩子般,哄着温父慢慢用完晚膳,又送他至寝房休息,一儿一婿,亲自伺候温父沐浴更衣,请他服药后,上榻歇息。

  温父人上了榻,背身朝里睡去,仍是将那黑漆木匣,紧搂在怀中,温蘅望着父亲清瘦的背影,想到今天本是团圆之日,却是这般情景,心中难受,强抑着不表现出来,轻声对哥哥道:“夜深了,天冷得很,哥哥今晚就住在这里吧,省得回去路上受冻。”

  温羡却淡笑着摇了摇头,“此处离青莲巷不远,我人又在马车上,怎会受冻?!”

  温蘅挽留再三,哥哥都仍是坚持要走,不肯留宿沈宅,她无奈,只得送哥哥离府,但还没走出房门,哥哥就让她停步,不必再送,“一家人不讲这些虚礼,你今日定也累着了,早些歇下吧。”

  温蘅还未说什么,就听明郎跟着道:“我送慕安兄离府,你回海棠春坞休息吧。”

  哥哥看了明郎一眼,没有推辞,二人在侍从的引灯下,并肩走远,融入冬日凛寒的夜色之中。

  温蘅并没有回海棠春坞,她走回父亲的寝榻旁,向里看去,见父亲仍是睁着双眼,并没有睡着。

  温蘅在榻边坐下,抬手将父亲身上的锦被掖紧了些,她望着父亲的背影,想起小的时候,都是母亲哼唱小调哄她睡觉,后来母亲病逝,她一个人,夜里伤心难过地睡不着,父亲就每晚坐在榻边,握着她的手,学唱母亲从前唱给她听的琴川小调,另一只手也随着低低的歌声,轻轻地拍着她的背,哄她入眠。

  年幼的她,牵握着父亲的手,心中满满都是安宁温暖,伤心、害怕,都离她很远很远,她仰望着榻边高大慈爱的父亲,觉得他如参天大树般,可为她遮挡世间的所有风雨,可现在,榻上年近半百的父亲,却蜷缩着身体,像个小孩子,需要她无微不至的关心照料……

  温蘅也用手也轻轻拍着父亲的后背,像哄孩子般,助他入眠,拍着拍着,她难忍心中的酸楚,停住动作,伏在父亲身前,哑声低道:“对不起,父亲……我不该离开琴川,不该离开您……”

  冬夜寒风扑面彻骨,引灯在前的仆从,冻得手直哆嗦,紧咬唇齿,不肯让一丝寒气渗入,身后的两位主子,却像是不畏严寒,走了一路,零零散散,说了一路。

  沈湛一路与温羡聊说着岳父病况,将近府门时,终于将话题转到温羡身上,他道:“若慕安兄已经成家,尊夫人可与阿蘅一同照料父亲,慕安兄人在官署,心里也可安定些。”

  温羡早已觉察到明郎近来对他的防备,明郎如何与他隔阂,他不在意,他只担心,明郎连带着对阿蘅心生芥蒂,担心阿蘅过得不好,他知道,明郎话中有话,此刻听他这样说,接过话头道:“你说的在理,只是我先前忙着科举为官,无暇找人说媒成婚,现下父亲又病了,更是没有闲心,在这上面了。”

  沈湛静了静道:“先前慕安兄与裴三小姐婚事未成,阿蘅她,对此很是惋惜……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