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306节(2 / 2)


  尉迟恭愣了好一会儿,久久不语。

  林满堂笑道,“你看谁也不愿意将自己的东西分给别人。你的愿望就算再过两千年都不可能实现。”

  尉迟恭坐在原处,思忖良久,“我明白你的意思。但是我还是想让百姓过上好日子。”顿了顿,觉得全国百姓不靠谱,他又补充一句,“尽可能多的百姓。”

  林满堂点头,“可以。我这边倒是真有一条来钱路子。但是我担心尉迟大人未必肯。”

  尉迟恭猛然抬头,急切追问,“什么法子?”

  林满堂从脖子处取出一串钥匙,打开书柜,从里面取出一本账册,交给尉迟恭看。

  尉迟恭不明所以,接过来。

  “这上面是我从户部誊抄下来的数据,我自己做了数据分析表。”

  尉迟恭每年都会到户部查账,但他查的是贪官个人账目,从未看过总账,更没有做过数据分析。

  林满堂这张表格,将良国近三百年来的账目分析得相当透彻。

  高祖时期,良国每年的税收在1500至2200万两之间。而后逐年下滑,直到现在的500万两。

  “我做过粗略分析,为何良国税收会下滑如此厉害,主要有两个原因:一是土地兼并,越来越多有功名的人占有土地,这些人可以免一定数额的税。建国初期,豪强占有的土地大概不到三成。可现在这部分的土地已经上涨到七成。”

  良国规定,秀才可以免收二十亩田税,举人可以免收一千亩田税。官越大,免的税越多。

  尉迟恭考上举人时,村里的田地便都落到他名下,用此避税。

  连清官尉迟恭都如此做,就更不用说其他官员了。

  尉迟恭看到这张报表,心里颇有些不是滋味儿,枉他清廉一生,竟然也是税收减少的罪魁祸首之一。

  林满堂好似没看到他的脸色,继续道,“将田地挂在举人名下,这还是比较合理的避税手段,也是朝廷默认的,更可气的是不少豪强会采用隐田隐户的方法避税。

  从建国之初到现在将近三百年,良国登记在册的良田不增反减。这少的良田哪儿去了?不就是被隐去了吗?若是能将这事解决,我敢说朝廷每年至少能为朝廷多征收两倍税。只要国库有了钱,咱们就可以少收穷苦百姓的田税,让百姓也能有喘息的机会。”

  话说得好听,但他真要提出税务改革,那就是与全国豪绅地主作对。甚至满朝文官都会反对,因为这些官员也是豪强之一。

  别说林满堂不敢冒然提出,就连尉迟恭都不敢。

  “第二个原因就是皇家。从高祖到现在,皇室在册成员已达10万人,而他们的封地已经占了良国百分之八十的土地。”

  良国从高祖时期都会赐给藩王封地。刚开始是一省一省地给,到后来是一府一府划分,因为皇室庞大人口,到先皇时期,亲王就只能按县划分。

  虽然这些藩王并不管理地方政务,但他们每年都可以收到所在封地税收的一成。

  别小看这一成,现在国家税收500万两,一成就是五十万。

  “封地还只是一小部分。另一方面,户部每年都要倒贴宗室一百万两。”

  皇室成员只要在册就有品级,像他闺女这个郡主每年可以领米320斛,银钱320两。数量看似不多,可这数字乘以10万,数目宠大吓死人。

  当然如果只出不进,每年国家收的税还不够填补宗室。

  所以,王室每年都要向朝廷进贡,而且必须是贵礼。

  像刘备就因为祖上献的黄金不够纯,被贬为庶民。

  宗室每年送的礼大部分跟俸禄相抵。但即便如此,户部每年都要拨给宗人府一百万两。

  再加上许多王室成员为了满足奢靡生活,还会大肆购买田地。他们身上有爵位,可以免一定数额的田税。

  三项加起来,皇室花费占总税收三分之一还多。

  林满堂摊了摊手,“您一年抓贪官最多也就有十万两。这可是一百五十万两,而且还是年年都要支出去。您要是能解决这个,绝对是为国家办了件大好事。”

  尉迟恭活了这把年纪自然也不是傻子,“既然你知道这事,为何不禀告皇上?”

  林满堂接过账册,“我才当户部侍郎几日,认识的官员少得可怜,想跟这十万人掰手腕,输多赢少。”他顿了顿,“而且未必会有官员愿意帮我。”

  尉迟恭目光幽深,“你想让我做这个出头鸟?”

  “您可以不做。但是我暂时没办法做。”林满堂将账册拿起来,打算放回柜子里,账册却被尉迟恭按住,“你刚说没人会帮你?我来帮你。”

  林满堂却笑了,劝他,“要不然再等等?”

  尉迟恭疑惑地看着他,“等什么?”

  “皇上只有一个大皇子。将来……”林满堂没再说下去,尉迟恭却是聪明人,一点就透。

  皇上子嗣单薄,大皇子才五岁,万一……将来皇上即有可能会从宗室过继皇子,现在他们与皇室作对,将来皇子登位,肯定会打击报复他们。

  林满堂会怕也在情理之中,说实话尉迟恭也害怕。

  他之前打击那么多贪官污吏,上位者乐见其成,所以无论是先皇,还是当今都愿意供着他。

  可他现在跟皇室作对,万一皇上没有子嗣继承皇位,他的下场绝对会很凄惨。

  这也是林满堂刚刚说的,不会有朝臣帮他的主要原因。

  尉迟恭抽回账册,“我回去好好想想。若我真的打算写折子,一定会告诉你。”

  林满堂站起来朝他施了一礼,“老大人是真正为民的好官。此事事关重大,老大人如果深思熟虑后,也不打算做,也不是您的问题,您别有心理负担。”

  尉迟恭没有回答,起身将那杯已经凉的普洱茶一饮而尽,叹了句,“好茶。”

  说完,他揣着那本账册,告辞离开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