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170节(1 / 2)





  赵玉娇不好意思地红了脸,她哪有多灾多难?

  她其实一直都过得很幸福。

  “小舅舅收回去吧,我小时候跟外婆睡觉,外婆说我晚上睡觉规规矩矩的,连身都不会翻,外婆说我将来是有福气的人。”

  “哈哈哈…”余长江大笑。

  他看着赵玉娇那一本正经的模样道:“你外婆说的那些,你听听就算了,还当真了。”

  “不过你确实比你娘和你二姨三姨她们有福气,她们像你这么大的时候,想读书请了好多先生都不去教。”

  “最后还是你爹抛开成见,不然,只怕她们连识字都有些困难的。”

  说起往事,余长江的语气带着淡淡的惆怅。

  赵玉娇也察觉她小舅舅情绪有些低落了。

  她捧着玉佩,见她小舅舅确实没有收回去的打算,这才小心翼翼地收了起来。

  余长江见她收下了,笑了笑, 转身回厅堂去了。

  赵玉娇看着她小舅舅的背影发呆,她摸了摸口袋里的玉佩,总感觉心里挺不是滋味的。

  如果当年的余家有现在富有,那么她爹和她二姨父、三姨父,他们应该都是娶不上余家女的吧?

  余家把女儿当男儿一样看重,似乎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。

  可这样的人家,在整个祥宁县,都是屈指可数。

  第212章 求证

  七月二十,姚家请的媒人便来了清溪村。

  这位媒人夫家姓杨,因此众人便称为杨娘子。

  她是官媒,也说了不少亲事。

  之前有人托她来赵家,不过最后亲事都没有说成。

  这一次她来也没有报多大的希望,场面话,吉利话,奉承话都说了一遍,杨娘子便说到了姚家。

  杨娘子家世代都居住在祥宁县,因此对姚家的往事也略知一二。

  她与赵毅光夫妇道:“说来他们家也不姓姚,具体姓什么我也不记得了。”

  “姚劲松的父亲姚达,自幼丧父,他母亲带着他改嫁到了姚家。”

  “说来也是凄惨,他娘才嫁过来没有多久,就因病去世了。”

  “姚达是跟着继父长大了,他继父过世后,有人劝他改回本姓。”

  “他说生恩难还,命抵两清。不生而养之恩,百命难偿,唯有延续姚家香火,壮大姚家家业,让后代子孙都知道姚姓的由来,非如此不能心安。”

  赵毅光闻言,到是对这个姚达好奇起来。

  能说出这样一番话,想必心头是个敞亮的人。

  与这样的人做亲家,闲时还可以叙谈一二,岂不是人生乐事?

  余红翠见自家相公眉眼柔和,丝毫不见探究之色,心里暗暗鄙视。

  她问着杨娘子道:“那姚劲松的母亲呢,可是个和气的人?”

  杨娘子来了多次,每次说完正主,赵毅光夫妇便委婉拒绝了。

  今天竟然有心谈下去,她立即来了精神,连忙道:“姚劲松的母亲姓陈,是高岩村嫁来的。”

  “那是一位再和气不过的人了,他们家的邻居都知道,甚少与人红脸。”

  “他们夫妇在县城里开银铺子也有十几年的时间了,要是那种只想牟取暴利的奸商,那铺子也开不到现在。”

  余红翠想,到底如何还不知道,少不得让张妈妈或者贺嬷嬷去县城跑一趟。

  充当客人刁难一番,看看情况再论。

  余红翠又问了姚家的一些情况,杨娘子越说越觉得有戏,不知不觉,便在赵家停留得久一些。

  赵玉婉偷偷来清溪村的时候,就躲在私塾后面的小窗下。

  那后面有一条小道,是赵家老宅到私塾必经之路。

  她原本准备在那里等赵玉安下学的,结果却意外听到一些她不想听的话。

  私塾里,张夫子与赵福明闲谈道:“听说今天又有官媒登门了,不知道这一次又是替谁家公子说亲呢?”

  赵福明也不清楚,当即摇了摇头道:“大孙女的亲事有她爹娘张罗,又有她两位舅舅把关,我这个当爷爷不用操心。”

  张夫子羡慕赵福明好福气,有一个出手大方的亲家,还有一个有出息的儿子。

  晚年不用愁,还受人敬重。

  哪里像他,一把年纪了,还要出来教书育人,赚钱养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