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17节(2 / 2)


  郝木匠看准了这东西的商机,他当即问林满堂,“不知我能不能打这个架子卖?”

  林满堂笑了,“可以是可以,那您可得给我算便宜些。”

  郝木匠细想了下,“那我只收你个本钱吧。”

  本来想免费送一套,但是林满堂盖的是新房,光桌椅板凳,衣柜衣撑就得五吊钱,他一个小木匠可送不起。

  林满堂也没有跟他讨价还价,点头答应了。主要是古代跟现代一样,根本没有版权保护。那没良心的人,可能直接就用了,根本不会像郝木匠还给他便宜。

  订完家具,林满堂送女儿回家,和张金水一块去了砖窑场。

  这砖窑场离小庄村有二十多里路,好在张金水家有牛车,两人赶着牛车,半个时辰就到了。

  明明是农忙,砖窑场门外却有好些辆牛车等在外头拉砖。

  林满堂心一下子就凉了,看这架式,还真有可能会晚。

  张金水是这里的老熟人,让门房通禀一声,很快砖窑场管事来了。

  对方穿着一身短打,皮肤黝黑,额头全是汗,张金水也不跟他废话,当即就将买砖的事儿说了。

  那管事拿了册子随意翻了几页给两人看,“你们瞧瞧,我们这单子已经排到腊月了。你们现在才来定,就得让上百家给你们挪位置。这有点难办啊?”

  张金水又多说了几句好话,“老哥,咱们可是熟人,前头也有个砖窑场,我全都在你家定的货。你给我个面子,往前排排。”

  那管事听到这话,嗤笑一声,“前头那个砖窑场里面的砖都是黑的,能跟我的比。我们这砖可是烧得透透的。正经的青砖。”到底是老熟人,这管事还是答应帮忙了。

  “七天后,你们过来拉砖。以后你老哥可得多照顾我生意。”

  张金水连连点头,“一定一定。”

  交完定金,张金水带着林满堂出来了。

  接着又是去找打井的人先打井,“盖房子可以晚几天,但是井一定要先打出来。这样咱们才好确定房子盖在哪儿。”

  这井有咸水井和甜水井之分。家常吃水自然是甜水井好。

  可这地底下的水,谁也看不着。不是你想在哪儿,它就能在哪儿。所以盖房子前得先把井挖出来。

  林满堂还真没想到这个,当即跟着张金水去了打井人家里。

  对方正在地里收稻,听到来生意了,也不是很热情,只说收完庄稼才能去。

  “那你家什么时候能收完?”

  “我家明天就能收完。但我两个侄子得要后天才能收完。”

  打井队一共有四个人,打井是门手艺活,从来只传自家人。

  张金水点头,“成,就按你说的,大后天去。”

  林满堂留下地址,随着张金水回了村子。

  林满堂想着张金水帮了他很多忙,特地到关屠夫家割了两斤猪肉,“我家的房子就拜托张叔了。您多多费心。”

  张金水笑眯眯应了,又指点了他几句,“等那挖井的人来了,你让你媳妇整几个好菜。他们要是吃饱喝足,挖井都能更尽心。好井能保你吃用几十年。”

  他接着又讲,有哪些人家,当初就是因为舍不得花钱,到最后挖井人干活不尽心,没几年井底就没水了。白白糟蹋了钱。

  林满堂点头应了,挖井就几个人,撑死了也就四五天就能挖好,他就是顿顿给那几人吃肉,他都请得起。

  他又向张金水请教,十日后农忙结束,家里盖房子,他应该给村民们准备什么样的伙食才好。

  他这态度让张金水很满意,便指点了几句,“这第一条:你得让人吃饱了,不需要顿顿细粮,但是你可以让人把高粱磨细一些,多做些,管饱管够。第二条:不要顿顿都是咸菜,咸菜吃多了,就得多喝水,一天啥事不干,净跑茅房了?这不是耽误事儿嘛。农忙时期,菜便宜着呢。真花不了几个钱。别太抠。第三条:煮凉白开,要是有条件,你放点绿豆,天气太热,喝点绿豆汤,也能解暑。”

  现在虽不像夏天那样炎热,可秋老虎也不容小觑,要是有人中暑,也是个事儿。

  林满堂点头记下,谢了又谢。

  第20章

  回了家,家里没有一个人,林满堂将剩下的钱放到房间里,重新锁上门,径直去了打谷场,他媳妇正在教闺女使用梿耞打黄豆杆。

  晒了几天,这些黄豆杆已经晒得干干的,几棍子下去,黄豆噼里啪啦往下掉。

  可惜女儿从未干过农活,甩一下,竟然打到自己手。

  李秀琴耐心教她,“你这后要握在柄杆下端,两手之间留点距离。两只脚要像射箭那样,然后高高举起。等前面那排竹排跟杆子一条直线,你再用力打下。这样打下去,竹排才会以水平线落下。你再试试。”

  林晓小脸绷紧,就好像当初学跆拳道时那么认真,一举一动都很标准。

  啪嗒一声,竹排稳稳落在黄豆杆上,黄豆杆咔嚓几声响,黄豆从豆荚中蹦出来。林晓乐得手舞足蹈,“娘!娘!我成功了!”

  李秀琴不吝赞美,“我女儿就是聪明。”

  林晓得意地扬起笑脸,林满堂瞧着也高兴,他女儿就是个天才。瞧瞧只教一次就会用了。

  林晓就像得了个新玩具,转着圈儿捶打黄豆杆。

  林满堂随手捡起一根棍子半蹲在李秀琴身边,一边捶黄豆杆,一边将今天的事一五一十跟媳妇说了,末了将单子交给媳妇。

  李秀琴接过单子,又问,“这次秋收,咱们家也分不到多少粮食,这马上就要盖房招待大伙,是不是再买点儿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