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[红楼]攻略人生_18(1 / 2)





  让他破例,这不是让人说林家比王孙都厉害吗!

  王氏嘴角抽动,好容易扯出一丝笑意来,却是皮笑肉不笑。

  贾母见她那模样实在难看,赶紧转移话题,“我听闻那燕山书院规矩大,不许带小厮随从,连书童也不许。一应吃食住宿全都随书院一致。五日才得以休沐一日,乃是虽京官的休沐作息。且非休沐日,不得允许,一律不许外出。房舍需得自己打扫,衣物也得自己洗。”

  贾母心里叹气,她这么说是想王氏断了心思,不想她为此事惹恼林家。她也想贾宝玉上进有出息,可是这规矩,她舍不得啊。同样王氏也是舍不得的。

  王氏瞠目结舌,并不太消息,“这样严苛?译哥儿也如此吗?”

  这不是明晃晃的说林译身子不好,受不得这个苦吗?即便这是实话,你这么说出来,真的好吗?

  林译抿着唇淡笑道:“一视同仁,这是自然。”

  王氏顿时没了话语。

  林询眉飞色舞的偷笑。哎呀呀,规矩是死的,人是活的啊!五天而已,脏衣服堆角落里,等休沐日家里来人接的时候全部带回去。他和林译每次都二三十件衣物,还怕没得换?饭食什么的,书院有小灶房,有钱就可以让人做。房舍打扫什么的,书院内有寒门学子抢着勤工俭学好不好!

  当然,这些林询和林译都是不会告诉她们的!

  第21章 林老太太21

  “燕山书院每年只有正月一次入学考核,今年已经过了。我那里倒是有不少燕山书院历年的考卷。表弟可以先看看,做一做。”

  林谨长得好看,笑起来更加好看,尤其他声音清灵,带着一股磁性,但凡开口总能惹人瞩目,舍不得挪开眼去。

  “我这些日子也无事,便是入了朝也是在翰林院,清闲得很。若是舅舅舅母不嫌弃,不如让表弟来林府,我也可以从旁指点。只不知舅舅的意思……”

  林谨眯着眼睛看向贾政,那笑容要多温和有多温和,要多无害有多无害。却是让林询忍不住哆嗦了一下,想起上一次林谨对自己这么笑得时候,自己有多惨,偏头去看贾宝玉,决定低下头为他默哀三十秒。

  什么?你说提醒?怎么可能!喂喂,你们是不是忘了,老子乃是扬州第一霸王,才不做这等烂好人!

  贾宝玉对此无知无觉,却也知道什么考卷什么指点,意味着他坠入苦海,急得快哭了,奈何贾政再侧,他连反驳的话都不敢说,只一个劲地扯贾母的衣角,寻求贾母的支持庇护。然而贾母心里也有着自己的小心思,没空理他。

  王氏喜上眉梢,贾政也十分高兴,能得状元郎的教导,谁不高兴!贾政连连道:“外甥客气了,能得你教导,那是宝玉的造化!宝玉,你最好给我收了心,明年若是考不上燕山书院,哼!”

  后面这句确实对贾宝玉说的。贾宝玉身子一颤,赶紧往贾母怀里躲了躲。眼见贾母面色又不好了,林谨笑道:“宝玉聪慧,若是肯用功,自然是能考上的。”

  谁不想听恭维,这话说的贾政和王氏心里十分欢喜。却听林谨转而又道:“不过……舅舅,都是自家人,我说话也就不绕弯子了。若是宝玉肯随我读书,恐怕这规矩就得按我们林家的来。”

  什么叫做规矩按林家的来?王氏略有不喜,林谨接着说:“舅母说的不错,宝玉的诗词功课我也见过。确实伶俐,也有几分悟性。但求学一道,却不能单凭这点聪明劲的。若不然,哪里来的十年寒窗苦读一说?说句不怕让舅舅舅母怪罪的话,我听闻宝玉在族学上学,五天中有三天不去。要我说,这也太松散了些。”

  何止是松散!贾政如何不知这个理,他倒是有心想管,奈何贾母与王氏溺爱,他管不得啊!贾政悠悠叹气,“外甥说的可谓是肺腑之言,何谈怪罪!既是随你读书,自然是你说算了,我还盼着你管的严些呢!”

  王氏一口气堵在喉头,什么意思!这是怪她们了?

  林谨再次笑了,却是摇头,“舅舅先别急着硬,舅舅可知我同弟弟们是怎么过来的?”

  “我同询哥儿,译哥儿都是三岁开蒙,四岁描红,五岁接触四书,六岁入崇文院按年龄学识排级别,每个级别分设甲乙丙丁四个班。每月月考一次,按成绩从高到低排名。父亲可不看你是否合格,只看前三名,若前三名没有你的名字……”

  林谨顿了顿,没将后面的话说出来,可这意思贾政和王氏都懂了。

  林译眼珠子转了转,捧着茶安静坐着,眼观鼻,鼻观心,觉得他不需要开口。林询简直要目瞪口呆了!这是什么意思?林谨和林译是从来没下过前三名,可是他貌似……从来没上过……可是每次挨打貌似都不是因为这个吧!

  林询看了看林谨,有看了看自得其乐的林译,抿了抿唇,还是决定不开口了!于是挪到林译旁边,跟着一起吃糕点喝茶。

  这厢,林谨又说:“除了书院的考核,父亲即便公务再繁忙,每旬也都会抽出时间为我们布置额外功课,由他亲自验看。父亲要求严,但凡背这些,是决不允许错一个字的。”

  王氏与贾母面色一变,都想起之前林询曾说林谨拘着他读书,错一个字打一板子的话来,不免皱起了眉。

  “学问重要,字更重要。因此,我们兄弟几人都是自打四岁后便开始悬腕练字,最初每日半个时辰,写一炷香歇一炷香。随后慢慢增加时间。至得六岁开始,便在手腕上包了布条系沙袋。从最初的二两,半斤,一斤,两斤,如此叠加。”